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三国乱世,将领投靠敌国并非罕见,关羽曾降曹,马超也弃凉投蜀。
可你知道吗?竟有四名曹魏大将先后投奔蜀汉,其中三人青史留名,一人却因刺杀功臣而遗臭万年。这四人的选择,折射出乱世中人性的复杂与政治的残酷。
姜维——天水才子的抉择时刻建兴六年春,诸葛亮兵出祁山。
天水郡冀县的功曹姜维此时正面临人生最大的选择,魏军节节败退,太守马遵怀疑他有二心,竟把他锁在城外。
展开剩余90%姜维站在城下,仰望紧闭的城门,27岁的他心中五味杂陈。父亲姜冏早逝,他跟着母亲相依为命,本想在魏国建功立业。谁料想,一朝兵败,竟成了被怀疑的对象。
"开门!我是姜维!"他大声呼喊。
城头传来马遵冰冷的声音:"姜功曹,你已不是我魏国之人。"
就在这时,蜀军杀到,姜维别无选择,只能跟随蜀军撤退。
诸葛亮见到姜维时,眼前一亮,这个年轻人谈吐不凡,对地形民情了如指掌。更难得的是,他没有降将常有的卑躬屈膝,反而坦然自若。
"你可愿为蜀汉效力?"诸葛亮问。
姜维沉默片刻:"丞相,维本无心叛魏,实乃被逼无奈。既然天意如此,愿为汉室尽力。"
这个回答让诸葛亮满意,他当即任命姜维为仓曹掾,加奉义将军,赐爵当阳亭侯。一个魏国的小县功曹,一夜间成了蜀汉的将军。
诸葛亮曾感叹:"姜伯约甚敏于军事,既有胆义,深解兵意。"
建兴十二年秋,五丈原上秋风萧瑟,诸葛亮病重,把姜维叫到床前:"我平生所学,已尽传于你。蜀汉北伐大业,全靠你了。"
诸葛亮死后,姜维独掌军权,从延熙元年到景耀五年,他组织了十一次北伐。延熙十八年,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,大破魏将王经于洮西。魏军死者数万,西北震动。
景耀六年,邓艾偷渡阴平,直取成都,刘禅投降,下令姜维放下武器。
姜维接到诏书,仰天长啸:"先帝托孤之恩未报,丞相北伐之志未酬,岂能如此结束!"
他决定利用钟会的野心,策划复国,在与钟会密谋时,姜维写下密表:"愿陛下忍数日之辱,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,日月幽而复明。"
咸熙元年正月,成都城内刀光剑影,钟会、姜维的计划败露,双双被杀。姜维死时62岁,距离他投降蜀汉已过去36年。
王平——从无名小卒到汉中守护神建安二十四年,定军山下硝烟弥漫,曹军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,魏军大乱。混乱中,一个叫王平的代理校尉做出了改变命运的选择——投降刘备。
王平出身卑微,从小被外祖父何氏收养,他不识几个字,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。在曹军中,这样的人注定只能当个小军官。
可刘备不这样看,"从今天起,你就是我军的牙门将、裨将军。"
王平愣住了,牙门将?那可是赵云跟了刘备多年才得到的职位。
刘备看出了他的疑惑,笑道:"我看人不看出身,只看能力,你敢在乱军中投靠我,就说明有胆识。"
建兴六年,街亭之战爆发,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,舍水上山扎营。王平多次劝阻:"参军,丞相明令在山下安营,依水扎寨。山上无水,一旦被围,如何是好?"
马谡不耐烦地摆手:"你懂什么?居高临下,势如破竹。"
王平无奈,只能率领自己的一千人在山下扎营。
魏将张郃到达战场,派兵切断水源,围困山上的蜀军,马谡的军队不战自乱,四散奔逃。只有王平的一千人鸣鼓不止,整齐有序,张郃疑有伏兵,不敢贸然进攻。
王平趁机收拢散兵,成功撤退,诸葛亮得知详情后,斩了马谡,却重赏王平,任命他为参军,统领无当飞军。
延熙七年春,曹爽率十万大军攻汉中,汉中守军不足三万,将领们慌了神。
王平断然拒绝放弃外围阵地的建议:"不可!汉中距涪城千里,若失外围,敌军长驱直入,我们就是瓮中之鳖。"
他在地图上一指:"遣刘护军、杜参军据兴势,我为后拒。敌若分兵攻黄金,我亲率千人迎击。"
战斗打响了,王平亲率千余人登上兴势山,居高临下痛击魏军。他身先士卒,箭石如雨也不退缩,魏军攻了三天三夜,寸步难进。恰逢大雨,山路泥泞,曹爽无奈撤军。
这一战,王平以少胜多,保住了汉中。
延熙十一年,王平病逝,死前他对儿子说:"我这一生,从一个魏国的小卒,做到蜀汉的大将,知足了。"
夏侯霸——血仇变盟友的政治奇迹嘉平元年正月,洛阳城内血雨腥风,司马懿发动政变,曹爽一党尽数被杀。
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,曹魏的宗亲重臣。曹爽是他的表弟,夏侯玄是他的堂侄。如今这些人都死了,下一个会是谁?
夜深人静时,夏侯霸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投奔蜀汉。
这个决定有多疯狂?蜀汉是杀父仇人啊!定军山下,正是蜀将黄忠斩了夏侯渊,20多年来,夏侯霸无时无刻不想为父报仇。
夏侯霸带着几个心腹,连夜出城,在阴平道上,他迷了路,粮食吃完了,水也没了。
"将军,要不我们回去吧?"有人建议。
夏侯霸摇头:"回去就是死路一条,既然选择了这条路,就算死也要走到蜀汉!"
蜀军的斥候发现了他们,立即派人接应。
接见夏侯霸时,刘禅特意指着自己的儿子说:"你看,这是你的外甥,你父亲的死,确实因为战争,并非我们故意要害他。"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侄女,按辈分,刘禅确实是夏侯霸的妹夫。
夏侯霸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地位仅次于大将军姜维。
延熙十八年,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,大破魏将王经。战后,有魏军俘虏见到夏侯霸,痛哭道:"将军,您怎么能帮蜀人打我们?"
夏侯霸面无表情:"成王败寇,没什么好说的。我既然选择了蜀汉,就要为蜀汉尽力。"
夏侯霸在蜀汉生活了十年,直到去世,他死后得到了谥号,可史书没有记录具体是什么。这或许正说明了他的尴尬地位,既不能说他是叛徒,也不能说他是忠臣。
郭循——一把匕首背后的惊天阴谋延熙十六年正月初一,汉寿城内张灯结彩,大将军费祎正在举办岁首大会,文武百官齐聚一堂。
费祎心情很好,刚刚获准开府,地位更加稳固。他端起酒杯,正要说话,左将军郭循走上前来:"将军,属下敬您一杯。"
费祎抬头一看,这个三年前投降的魏将,一直表现很好。"好,我们同饮。"
就在这一瞬间,郭循突然从怀中抽出匕首,直刺费祎胸膛!费祎惨叫一声,倒在血泊中,全场哗然,几个侍卫冲上来,乱刀砍死了郭循。
费祎被紧急救治,可伤势太重,几天后死去。
郭循是谁?他是魏国凉州的中郎将,在西州颇有名望。延熙十三年,姜维攻陇西,郭循兵败被俘,他投降后表现积极,刘禅任命他为左将军。
据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郭循的真正目标是刘禅,他多次想接近皇帝,都被侍卫阻拦,无奈之下,只能把目标改为费祎。
为什么要刺杀费祎?费祎死后七个月,魏帝曹芳下诏,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,赐谥号"威"。
还有人怀疑郭循受人指使,费祎死后,最大的受益者是姜维。以前费祎限制姜维北伐,每次只给他不到一万人,费祎一死,姜维立即率数万大军出征。
真相如何?恐怕永远是个谜。
刺杀事件发生后,蜀汉内部进行了彻底调查,可奇怪的是,官方始终没有公布调查结果。
费祎之死改变了蜀汉的历史走向,姜维上台后,大规模北伐重新开始。蜀汉国力在连年征战中消耗殆尽,最终被魏国灭掉。
从这个角度看,郭循的刺杀确实达到了目的,一把匕首,改变了三国的格局。
在蜀汉,郭循成了永远的叛徒,在魏国,他被称为忠臣烈士。同一个人,两种评价,这就是政治的残酷。
总结四个人,四种选择,四种结局。姜维选择了理想,虽败犹荣;王平选择了务实,功成名就;夏侯霸选择了生存,毁誉参半;郭循选择了极端,遗臭万年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信念而战,对错成败,后人自有评判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指数网,股票配资入门,怎么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